1、【题目】简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答案:
(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3)交往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普遍交往。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人际关系的结构
答案:
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答案: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试述亲密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答案:
①交往频繁。
②相互依存。
③追求共享。
④互相接纳。
⑤心理相容。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态度适度
答案:
态度适度表现在交往者对交往对象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的适度把握。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角色
答案:
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答案:
(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3)交往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普遍交往。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体态语
答案:
体态语是指用于传播信息、进行交往的身体动作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要评述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答案:
①积极意义:说明人与人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方面。
②片面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平衡理论只考虑到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了这个系统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有些简单,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片面。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①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②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
③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
④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政治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是什么?
答案:
①原始社会的政治关系——平等的关系;
②阶级社会的政治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平等的同志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引发人的交往动机因素。
答案:
(1)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社会角色期待对个人形成的压力。
(3)目标因素
目标因素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合成。由于个人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的压力,由于达成目标后优厚条件的吸引,激发人的交往动机。
解析:
暂无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9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