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简述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答案:
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徳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答案: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
(三)学习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我国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答案:
我国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有三个层次:
第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第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
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活动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活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逆境可以成才,“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威武不能屈”等典型故事,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身心发展,他们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以各个不相同的复杂组合在不同个体身心发展上产生影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课间,王老师发现教室地面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安排打扫,自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劳动委员心想,等放学后再让值日生打扫吧。不料这时值周生来检查卫生,班级被扣分了。同学们纷纷责备劳动委员和值日生。他俩也为谁该负责争得面红耳赤。事后,劳动委员内疚不已,决定辞职。王老师知道后并没有马上处理,决定第二天以“扫地风波”为主题召开班会。
第二天上午,王老师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统一认识。下午,班会上劳动委员和值日生分别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也纷纷上台发言,承认以前没有很好配合,剖析各自存在的问题,表示不会让“扫地风波”重演。之后,王老师指出了劳动委员和值日生的不足,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班会后,王老师单独找劳动委员和值日生谈心,肯定了他们对班级所做的努力。
劳动委员打消了“引咎辞职”的念头,表示要化内为动力,积极工作。同学们也增强了班级认同感。此后,班级卫生一直保持良好,多次获得“卫生流动红旗”,其他各方面也很有起色。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1、【题目】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其表现为: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其表现为: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及意义
答案:
答1:
(1)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如下:
①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答2:
(1)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答案:
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8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