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试述人际认知的含意及其心理效应。
答案:
(1)人际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或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2)人际认知中的心理效应主要有:
①首因效应;
②近因效应;
③晕轮效应;
④刻板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答案:
(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3)交往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普遍交往。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应用一个简单的情境系统来证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这个简单的情境系统包括三个要素:主体、交往对象(他人)、交往双方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由这三个要素可以构成三种关系: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评价关系;主体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评价关系;交往对象对该客观事物的评价关系。假设主体是一个男青年,交往对象是他的女朋友,客观事物是购买羽绒服。
请用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分析上述情境。
答案:
要求: (1)请指出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及客观事物之间构成的各种关系,并判断结构关系是否平衡。 (6 分 )
答:
这样就会构成以下各种关系:
( 1)第一种:如果男青年喜欢其女朋友,并且双方都喜欢购买羽绒服,这时的关系结构是平衡的,即双方意见一致,关系和谐。
( 2)第二种:如果男青年喜欢其女朋友,他们双方都不喜欢购买羽绒服,因为他们的意见一致,所以,关系结构也是平衡的。
( 3)第三种:如果女朋友不喜欢男青年却喜欢购买羽绒服,而男青年则不喜欢购买羽绒服;那么,这个结构关系是平衡的。
( 4)第四种:如果男青年喜欢购买羽绒服,而女朋友既不喜欢男青年也不喜欢购买羽绒服,那么,这种关系结构也是平衡的。因为在第三、四种情况下,他们在购买羽绒服的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女朋友又不喜欢男青年,她不想和男青年保持原有关系,所以并无冲突可言。
( 5)第五种:如果男青年和其女朋友互相不喜欢,而在购买羽绒服问题上意见一致时,那么,这时存在着不平衡。
( 6)第六种:如果男青年和其女朋友互相喜欢,但在购买羽绒服问题上意见不一致,那么,这时也会出现不平衡。
(2)回答出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 (4 分)
答:
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是: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和极的正面功能?
答案:
①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
②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③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
④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
⑤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维度
答案:
是分类的有组织的层次结构,或称为级别。
解析:
暂无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52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