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答案:
(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2)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答案:
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案: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答案:
课程实施与教学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
区别: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课程实施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成都、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教学研究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联系: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于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答案:
(1)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第二代评价”的特点。
答案:
(1)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2)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
(3)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答案:
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
(一)目标分解
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
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
④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①分析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
②目标能力的分析
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四)目标表述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答案:
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综合课程的涵义及开发策略。
答案:
综合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开发策略:
(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
(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答案:
(1)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解析:
暂无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46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