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案例分析题:
从教二十余年,洪老师的很多事迹,让学生终身难忘。
一年秋天,学生们刚开始上课,外面突然大雨倾盆,班上三名学生晒在宿舍外面的被褥被淋湿了,洪老师就让他们晚上住在自己家里,还给他们做饭吃;一名学生从几十里外的山日乘汽车来校时,生活费被盗,洪老师除与有关部门协调外,还自己掏钱替学生垫付伙食费;有一次,校外不良青年来到学校,拿刀威逼学生,索要学生财物,她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而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向学生讲解自我保护的方法。
有一年春季刚开学,—位老人把她的孙女小芳领到洪老师的面前。老人说:“小芳以前—直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外地,转了几次学,学习成绩不好。她害怕老师和同学们嫌弃她,希望老师多费心。”洪老师说:“小芳是我的学生,我会尽心去教的。只要她肯努力,踏实学,认真做事,就是好学生。”在洪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下,小芳进步很快,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
洪老师很注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成败进行反思总结。她的教育随笔《我的表扬何以会成为学生的压力》《如何让给文言文不再枯燥难学》《如何让学生在青春期不恐慌》《班主任怎样才能赢得科任教师的支持》相继获奖,大家都说她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洪老师的行为。
答案:
洪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
首先,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洪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自己家住,给学生垫付伙食费,同时在学生需要保护的时候,奋不顾身的保护学生并交给学生防身术等,都体现了其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其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标准。洪老师不从分数来看待学生小芳,而是尽心尽力地教授小芳,使得学生小芳在学业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体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职业道德。
再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教师祟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目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洪老师积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教育随笔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
总之,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需要每个老师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案: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的规律) ;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性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
答案:
解析:
1、【题目】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案:
解析:
1、【题目】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1、【题目】下面是关于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
情境 1: 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了一个多小时, 当张欣推开家门, 着急的妈妈过去说了她几句, 指责嘱咐回家不要太晚,但张欣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叫道,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实则不相信我”,情绪激动,头也不回走出家门。
情境 2:初二学生王芳很喜欢好朋友丽丽 , 在其眼里的丽丽很完美 . 不许别人说丽丽坏话, 可是发现, 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泄露出去,勿匆找到了丽丽,对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骗子,再也不信住她了。
情境 3: 初三数学模拟卷发下来了,岳勇取得上初三以来最好成绩. 非常高兴,想欢呼。但她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成绩不好,按捺了内心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
(2)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答案:
(1)第一,爆发性与冲动型。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心理行为自控能力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 情绪就如火山般猛烈爆发出来, 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材料中,像情景一中的张欣同学,面对妈妈的质问,暴跳如雷,并情绪激动的离开家就反应了这一点,
第二,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较片面, 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材料中,情境二的王芳同学,认为好友丽丽是完美无缺的人,一开始特别喜欢,但是当得知好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泄露出去的时候,突然就改变了对好友的看法, 并认为她是大骗子, 这种态度的反差非常大, 体现了情绪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的特点。
第三,外露性和内隐性。他们既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形诸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 又能逐渐掩饰、 压抑自己的情绪, 使这种情绪的表露带有很大的掩饰性, 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材料中,情境三的岳勇同学, 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 明明内心很激动, 却故意的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了内隐性。
(2)指导中学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下:
第一,尊重学生,民主平等;
第二,时刻注意,恰当引导;
第三,营造环境,树立榜样;
第三,创设途径,传授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答案: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其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教学。
在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 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 放松一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 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案: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答案:
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心理压力源:
(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
生理压力源
(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
(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
社会压力源
(1)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
(2)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
(3)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措施。
答案: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唇期:0-1.5岁左右,婴儿从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2)肛门期:2-3岁左右,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
(3)性器期:3-6岁左右,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言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4)潜伏期:7岁-青春期,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5)生殖期:青春期—成年期,个体产生两性意识,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具体目标。
答案:
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24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