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 )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
(2) 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 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军机处机构组织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答案:
和其他衙门机构相比,军机处在机构组成上有以下特殊之处: (1) 军机处设有书吏人员, 体现严格的保密性。军机处职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章京之下,再无书吏人员。 (2) 军机处官员都是兼职,且无定员,初设 3 人,多至 11 人。 (3) 军机大臣和首席等军机互不为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军机处是一个绝对听命于皇帝,附属于皇帝的御用秘书机构,是君主专制极端发展的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为什么说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具有过渡性质
答案:
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基本上具备后来宋代二府三司鼎足而立的分工体制,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唐代中枢决策程序分工体系的 痕迹。 枢密院肇始于唐中后期,由宦官担任,参与内廷决策。后梁时,因为清除了宦官势力而改由士人充任,已成为掌握军事民政两方面决策大权的中枢机构。后唐时开始 将中书门下的兵房划归枢密院,并用武将主持枢密院,逐渐表现出枢密院专掌军务的发展趋势。后周政权时再次调整枢密院体制,规定枢密院长官仅是皇帝的顾问, 如不兼宰相职,则不能过问行政事务,同时不再以武人出任枢密使,这已和宋代枢密院体制基本相同。 中书门下在唐中朝以逐渐降为行政执行的综理机构。五代时期职位继续下降。其原因一是中书门下要听命于枢密使,二是五代沿袭唐代翰林院学士之例设置了廷殿学 士,领有人宫草诏权,当然,如果宰相廷殿学士衔,也有草诏权,但所草之诏已不具有机要性质。这意味着宰相虽仍参与决策,但已丧失一部分参与权。 三司使是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是由唐后期的财政专使延续而来。自唐中叶以后,财政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工作日趋重要,为加强财政税收和管理,设置了一些财政 专使,如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常由宰相出任。五代时期后唐时,把盐铁、度支、户部合并,正式设置三司使作为财政之长,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决策,并独立 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 总之,五代时期中枢机构已呈现出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宋代二府三司制中枢新体制的雏形。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宋代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首先,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例行政务由宰执诸臣在奏章上连署签押姓名,报皇帝审批后,由相令外制官中书舍人草诏。如遇突发性事件,宰执 诸臣一方面要向下发出“判状”作出先行处理,另一方面要奏报皇帝,称“进草”。进草和判状均需诸宰执联署,以明确责任,而且皇帝对进草有疑问,可调阅判状 进行复勘。其次,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以在有疑问时直接晋见皇帝,以核实皇帝的真实意图。 再次,地方各级政府执行政令异常严格,中央政令贯彻迅速。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1) 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 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3) 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旗盟制度
答案:
旗盟制度:清代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管理体制。旗是行政单位,每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事务,下设一班属官,若干旗组织成盟,设正、副盟长各一名,盟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而是旗之上设立的监察机构。盟长主管监察,并召集各旗会盟,然后将会盟诸事上报理藩院,盟旗长官均由蒙古王公担任,职务世袭。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清朝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西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作为皇帝的特派人员掌握各有关地区的军政大权,盟旗官员必须接受他们的监督。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
答案:
《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议案》: 1928年 6月中共六大作的一个决议,它确定以“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作为红色政权的名称, 并具体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组建方式和机构设置。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试述清朝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
(1)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 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清太祖努尔哈赤设议政五大臣,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 构成女真政治、 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并对清朝前期政体产生深远影响。
(2) 议政制度作为完备的政治体制,出现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在每旗增设议政大臣三人, 旨在吸收较低级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旗旗主的势力。 此后, 这种共同议政的形式确定下来, 并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军入关前, 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枢决策机构充分行使其决策职能。
(3) 清军人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进一步扩大,其成员也不再局限于满洲贵族。这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并提高了它的效能。随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也起伏不定。康熙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达到顶峰, 但这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为旧政治势力代表和康熙帝加强皇权的障碍,并对皇权构成威胁。
(4) 康熙帝为解除这个历史包袱带来的压力,设立新的中枢决策机构南书房与之抗衡,从此,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功能逐渐丧失。到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更加衰落,乾隆五十六年被宣布取消。
解析:
暂无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1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