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奇一点,您疑问无踪!
考试 学历类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问答题

社会学概论问答题

来源:酷奇网 专题:社会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5-04-07 16:42:48

1、【题目】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

答案:

(1)初级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2)初级群体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社会的特征。

答案:

(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探讨主要问题。

答案: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统计调查

答案: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特点。

答案: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 公正的消极趋向:

(1)阶层流动的代际继承性在增强。

(2)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向上层集聚的趋势。

(3)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组织

答案:

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组织

答案:

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特点。

答案: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 公正的消极趋向:

(1)阶层流动的代际继承性在增强。

(2)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向上层集聚的趋势。

(3)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统计报表

答案:

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社会网络特征。

答案: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社会网络特征。

答案: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联系实际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进行社会学分析。

答案:

一、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教育通常被认为是能够促进社会平等的手段。但是美籍奥地利学者伊凡?伊利奇则质疑了这种常识性观点。在题为《去学校化的社会》一书中,伊里奇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

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3、除常规的知识传授之外,学校还在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

宣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作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

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

二、教育与文化资本

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一类现象,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取得的学习(学术)成就却可能因人而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角度加以批驳,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事实,即为什么来自社会下层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在正式的学校环境中遭遇排斥。

1、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文化资本。在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在家庭内部获得这些特征。

2、较低阶层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谈吐风格与品味往往与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学校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适应性困难,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

3、中产阶层的孩子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思维习惯与学校要求更为协调,因此更适应学校的生活,并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

三、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与“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类似,“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分析思路同样出现于当时西方教育制度弊病迭出的背景下。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根据在英国伯明翰的实地调查,提出了有关亚文化再生产机制的讨论,即劳工阶层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为劳工的。

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与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的下层。

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哥们儿”)拥有自己的亚文化。他们不仅充分理解主流教育对于个体塑造的诉求,而且还能够与制度对抗(例如,在对学校体制的斗争过程中,他们能够发现声称具有权威的教师的弱点,并从中获得乐趣)。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代表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求职意向。

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但其子女仍有可能继续父辈的生活轨迹。

解析:

暂无解析


酷奇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aoshi.kq7.com/kaoshi_18218/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学概论推荐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酷奇网举报投诉方式: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文章处理!